
淞沪会战爆发后,淞沪地区突然涌入了数十个师,造成了负责指挥作战的第3战区的混乱。有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会乱呢?其实,按理说,师级部队上面有军,军级部队再上面有集团军,指挥这些部队时,第3战区只需要指挥军或集团军即可,为什么还要直接管理师级部队?这看起来不太合常理,难道是蒋介石越级指挥吗?其实并不是这样。 中原大战后,很多派系的部队进行过大规模整编。整编的幅度很大,许多部队的番号直接降级,从“路军”降为军,从军降为师,从师降为旅。抗战爆发前,蒋介石正计划调整60个师,趁此机会将一些暂编的旅调整为师。于是,淞沪会战爆发后,战场上的大部分部队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,但很多部队,尤其是暂编的旅转为师的部队股票按天配资,开始充实到战场上。 随着师级部队的增加,光有军和集团军的指挥已无法应对如此多的师部队。加上第3战区司令冯玉祥管理不力,副司令顾祝同能力有限,为了加强指挥力量,蒋介石决定批量派发新的军和军团的番号。这时,第74军应运而生,军长由俞济时担任,辖下包括他兼任师长的第58师和王耀武的第51师。 其实,蒋介石本来并不想设立军团的番号,但由于老资格的军长们强烈反对,蒋介石只好妥协。在这些军长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罗卓英。严格来说,罗卓英并不满,而是他的上级陈诚不满。陈诚认为,刚刚成为师长的黄埔生被提拔为军长,和一些老将平起平坐,难以服众。于是,蒋介石不得不为那些老将设立了军团番号,罗卓英因此升任第十六军团司令。 这些事情与俞济时无关,他当上第74军的军长,已经感到非常满足了。俞济时不仅满足,王耀武也感到非常高兴。作为黄埔三期生,王耀武担任师长也是他的首次尝试。在这段时间里,第74军虽然是由俞济时组建的,但其实它在淞沪会战初期并不显赫,甚至没有老牌军如第1、2、8、18军那样的声望,甚至比新兴的第5、52、13军还要逊色。这主要是因为俞济时的领导能力存在问题。 俞济时的打仗能力不错,在淞沪抗战中,他身先士卒,亲自上前线,甚至差点因此受重伤。然而,在领导能力方面,俞济时的表现则令人堪忧。首先,俞济时性格傲慢股票按天配资,得益于他与蒋介石的亲戚关系,他总是习惯性地显得有些自负。其次,他对下属非常严苛,甚至有点过于凶狠。相比之下,他缺乏温情和人情味,这使得许多黄埔的同学们对他产生了抵触情绪,进而影响了第74军的凝聚力。 俞济时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在南昌会战后,他借着被提拔为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机会,主动请辞了军长职务。于是,第74军迎来了王耀武的时代。 王耀武相较于俞济时的强硬风格,显得更加灵活。他并没有俞济时那样的刚愎自用,而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早在担任补充旅旅长时,王耀武便展示了这一特点。他在上任第二天,就发出了超过百封信函,通知所有曾有过交情的军界同僚,宣扬自己当上旅长的消息。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他,尤其是那些资深的军官们。 此外,王耀武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名气上的扩展,他还力求在军中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王耀武选择了投靠顾祝同。顾祝同不仅在蒋介石身边资历较深,而且人缘较好。更重要的是,顾祝同手段得当,不像陈诚那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 通过与顾祝同的关系,王耀武成功地让自己的补充旅调到了顾祝同的防区。此时的王耀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投靠顾祝同,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。之后,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,获得了“追剿军”总司令俞济时的支持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军职地位。 随着淞沪会战的爆发,第74军正式被授予了第51师番号,王耀武的军队终于正式进入战斗行列。王耀武成为第74军的军长后,迅速通过重用一些关键人物,尤其是张灵甫和邱维达,成功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。 王耀武的管理下,第74军不仅在战斗中充分发挥了优势,而且还杜绝了吃空饷现象,确保了足够的军饷,提升了士兵的士气。通过这些改革,第74军逐渐凝聚了力量,成为了抗战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。 然而,随着王耀武的升迁,第74军内部的矛盾开始显现。李天霞和张灵甫等人都期望接任第74军军长,但王耀武最终选择了张灵甫,这让李天霞感到不满。李天霞因此向顾祝同靠拢,导致第74军的力量开始出现分裂。 在随后的战斗中,第74军的凝聚力逐渐削弱,尤其是在孟良崮一战中,李天霞未能及时出手救援,导致整编第74师全军覆没。这一系列的事件,也使得曾经的抗战英勇之师,第74军,逐渐走向了衰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