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血色记忆:暴雨冲刷出的三千忠魂】股票按天配资
2010年9月,湖北宜昌黄花乡的工地上,暴雨如注。巴东高速公路项目的工棚里,刘师傅盯着窗外发愁:这雨再下,怕是要塌方啊!他抄起铁锹冲进雨幕,工友们见状纷纷跟上。突然,一声惊叫划破雨声:我的老天爷!这...这是人骨头!
泥水中,森森白骨在雨水的冲刷下逐渐显露。随着挖掘范围扩大,越来越多的遗骸浮现——这不是一两具,而是密密麻麻铺满了整个坑道!工人们吓得面如土色,有人颤抖着掏出手机报警。
展开剩余76%消息像长了翅膀。当警车和文物专家的车辆驶来时,工地外围已挤满看热闹的村民。怕不是挖着古墓了?胡扯!这骨头看着顶多几十年...议论声中,一位白发老人死死攥着栏杆,浑浊的泪水混着雨水滚落。
他们不是无名尸骨!老人突然嘶哑着喊道。这位名叫秦德标的八旬老者,颤抖着揭开了尘封七十年的记忆...
1938年深秋,枪炮声震碎了宜昌的宁静。日军铁蹄逼近时,国民党75军预备第4师的将士用血肉筑起防线。当时才10岁的秦德标记得,母亲总在天不亮就背着药箱出门——村里改建的野战医院需要人手。
第一次进病房,我尿了裤子。老人回忆道。昏暗的祠堂里,缺胳膊少腿的伤员躺满草席,血腥味混着腐臭扑面而来。有个肠子外露的年轻士兵还对他笑:小鬼别怕,等叔叔好了教你打枪。可第二天,那张草席就空了。
随着战事吃紧,药品断绝。伤员们高烧抽搐,军医用竹片代替手术刀,烧红的烙铁止血。秦德标亲眼看见个排长咬断自己溃烂的右腿:截了它!老子还要杀鬼子!可当晚,这个硬汉就在破晓前断了气。
死的人太多,棺材根本不够。老人指着工地比划,先是一个坑埋二十人,后来要埋上百人。战士们临终前却笑着说:弟兄们作伴,黄泉路上不孤单。傅正模师长带着幸存者立了块青石碑,刻满密密麻麻的名字。
1945年日军投降时,这支伤痕累累的部队早已打散。风吹雨打下,石碑渐渐湮没在荒草中。直到2010年那场暴雨,三千忠骨才重见天日。考古队员在泥土里发现生锈的铜纽扣,上面还辨得出75军的字样。
如今,南边村烈士陵园的青松已亭亭如盖。无名墓碑前,总有人悄悄放下野花。就像秦德标老人说的:骨头会烂,名字会忘,但跪着活不如站着死的气节,永远刻在这片土地里。
2022年秋雨时节,陵园管理员发现个奇怪现象:每年9月,总有个穿旧军装的身影在碑林间徘徊。有人说,那是当年没能回家的傅师长,终于找到了他的兵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